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5日
旧时兴仁天竺山十景(中)
□张茂华
竹叶石 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人们在江滩海涂发现了一方约两尺长、一尺宽、三寸厚的青石板。这块青石石面布满清晰、鹅黄色竹叶状纹理,其间隐约可见竹枝纹路,枝叶分布有致、清秀典雅。传说石面不同部位能散发不同的香气,清新怡人,老人触摸可延年益寿,儿童触摸能聪明智慧。当然,这传说当中自有夸张想象之处。其实,这种石头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竹叶状灰岩”,又叫作“五花石”,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尽管世界各国地质学界对五花石界线地层形成年龄的测定值分歧很大,但其最低界线年龄为距今五亿六千万年的测定值几乎趋于一致。所以这块竹叶石就成了世间罕见的宝贝,也自然成了天竺山禅寺的镇寺之宝。这样的宝贝,天竺山就有一对,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南通博物苑创建时,僧人献出了其中的一方,留下另一方竹叶石护藏于寺内密室。
独木鼓 独木鼓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很粗的树干,将中间掏空,斫刨打磨成的椭圆柱体的牛皮鼓。其珍贵之处在于制作工艺要求高,尤其难的是鼓壁厚薄必须掏挖、凿磨均匀,否则,鼓音就不能清越、纯净、动听。然后是铜箍牛皮、油漆画饰。独木鼓的第二个珍贵之处,是它曾经作为当地人民敬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代言人”。南宋丞相文天祥逃出元营后在滞留通州(今南通市区)的20余天里,由其部将金应将军陪同,常常在这一带以遛马为名,暗中侦察江面和海面元军布防情况,伺机南下。相传文天祥遛马至此时,当地老百姓争相转告,乡民云集千人场围睹这位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那场面不亚于今天围观大明星。这时的僧人就擂起独木鼓,为文天祥“归江南,见二王,伸报国之志”的爱国壮举助威。六年后,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因报国无门而悲愤引颈。噩耗传来,天竺山当地乡绅捐资在寺中主祭,上千群众自发前来拜祭,独木鼓声声震天动地,经久不息,为文天祥招魂。此后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文天祥的殉难日,天竺山禅寺都要擂起独木鼓,僧侣们为文天祥超度亡魂,同时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虽然独木鼓在无情的战火中被毁,但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崇高精神和天竺山人民爱国主义的“独木鼓精神”却浩然长存!
龙眼井 井是古往今来常见之物。而井栏石孔圆似龙眼,也是千篇一律。何独天竺山的井叫“龙眼井”呢?所以笔者反复多次深入走访并实地观察,方知天竺山龙眼井其实不是一口,而是两口。东西两口井之间隔着一条南北向的引向港,港的南端宽大,恰似龙头;港流曲曲弯弯向北渐流渐窄,又似龙身。据说民国七年(1918年)12月至次年2月,通州连续52天不雨,内河干涸,庄稼枯萎,连井底都无水可汲。唯独这两口井,井水充盈。而引向港河床湿润,杂草繁茂。当地老百姓便坚信这条河是龙身,两口井是龙眼。因为龙的存在,也就有了水。正像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了神龙保佑,不怕没水。于是先人过年都有在河边、井前烧香祭拜的习俗。现今的龙眼井,西井在引向港西侧一百米、兴仁镇兴仁村1组马志光家院场中间,古井栏丢失了,只有新制的灰色水泥井栏。据马志光回忆,他爷爷马广轮在清末民初开粮行,祖上就是大户人家,爷爷小时候就记得石井栏上刻有“通州”字样。东井在引向港东侧天竺山禅寺山门后边,早在天竺山禅寺扩建之前,这里是大地主葛章甫开洋纱行的家居,这口井是葛家祖上传下来的。和西井相反,该井已废,井栏在前年已经找到。石制井栏内口有经多少代人汲水时的井绳磨圆并擦勒出道道深深的凹痕。石栏一侧有一片阴文刻字,因为年久而残缺不全,一时无法辨认。据说龙眼井有千年历史,是“南通第一井”。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