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5日

弘毅立校守乡土 突围发展育新人

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蔡国锋

自2024年8月底任职以来,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复建五年的石港中学面临着制约学校发展的“文化传承断层、队伍青黄不接、生源基础薄弱”三重困境。作为千年古镇孕育的学校,我们在新时代坚守乡土本色,以“弘毅”精神凝聚力量,以“实干”之姿破解难题,积极探索立足乡土、特色发展的突围之路。具体从精神铸魂、队伍锻造、育人创新三个维度开展实践:

一、精神铸魂:深植文化基因,筑牢立校之基

缺乏对石港中学校史的文脉认知,就缺失了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对于我们而言,精神铸魂,是关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工程,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立校之本。为此,我们深刻审视自身,从以下三个维度系统发力。

1.以文化浸润铸魂

立足石中校史文脉,融合古镇千年文化积淀,以四星创建为标准,重塑以“一训三风”为骨架的学校文化体系,凝练现代校园精神,从空间浸润着力、从场景还原切入,使“弘毅立人,积学有恒”的学校精神深度融入校园肌理,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共鸣。

2.以目标引领凝魂

将省四星级高中创建作为全校共同目标,广泛动员、扎实推进校园软硬件建设。这一目标有效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为学校发展筑牢同心同向的思想基石。

3.以德育实践铸魂

充分依托古镇资源与校史遗产,构建“弘毅立人”德育模式,打造“正行、雅品、慧心、恒志”的德育课程谱系。通过“校园”“古镇”与“校史”三者有机联动,使学校精神在特色德育实践活动中自然渗透、深度扎根。

二、队伍锻造:锻造强师队伍,激活发展引擎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能和根本依托。面对中层岗位不满编、青年教师占比高的现状,我们通过选优配强干事、分管包联指导等措施,实现管理队伍“补量提质”,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同时,将“强师赋能”作为突破困境、实现突围的战略支点。

1.内生驱动促成长

实施教师三年成长规划,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成立“起凤青年成长共同体”,开展读书交流;深化“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配备联盟学校导师;推行课堂随机开放制度,营造互听互评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全方位提升教学能力。2025年,学校课题研究取得突破,4项课题参评市级课题,1项课题获推参评省级课题。

2.外智引领拓视野

主动对接薛军、黄锋等市级名师工作室,承办名师展示、送教下乡等活动(如区“领航之星”名优教师展示、民主促进会送教等活动);与南通大学数字与统计学院结对共建,成为区“研训指导站”学校,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指导,借力高端资源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3.以赛促教炼真功

积极搭建各类竞赛平台,激励教师在实战中提升。上学年,教师在各级各类业务比赛中获奖达51人次,其中7人获市一等奖,1人获省赛资格。学校成功承办市级春季高考研讨会、思政优课评比、区“立学课堂”推进会等12场大型教研活动,33人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

三、育人创新:探索特色路径,实现质量突破

农村中学受区位限制,生源基础薄弱,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我们认识到,除了创成省四星级高中、提升办学品位、改变招生位序这一途径外,通过创新育人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进而提升育人质量、扩大办学影响,是当前学校逆势破局的必然选择。

1.培养突围:以分层模式摆脱质量困境

推行“合格打底、特长突围”培养模式,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高一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兴趣、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质,选准发展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对学业困难生,着力夯实基础,做到学业合格,确保春季高考录取;对艺体特长生,强化专业与文化课协同,提高录取学校层次;对文化特长生,实施导师帮扶与专班培优,提升本科上线率。上学年,学校春招录取和高考本科录取率同比均有提升,初步实现“低进高出”的办学目标。

2.课堂突围:以“问学”生态激发教学效能

深化课堂改革,构建以“问学导向”为核心的教学新生态。我们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以问题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以实验者的姿态探索教学;推行“问学课堂”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真问题开展靶向教学,让课堂成为激活思维、提升能力的核心场域,破解因生源基础导致的教学效能不高的问题。

3.课程突围:以乡土资源撬动育人变革

以省级“生活美学实践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度开发石港丰富的乡土资源,构建基于生活美学的特色课程体系。组建文学、艺体、科创等社团,开展创作实践,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上学年,学生在省级作文大赛、科技竞赛等各类比赛中,6人获省级一等奖,37人获省级二等奖,学校获评“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优秀组织奖”。

石港中学的突围,是一场扎根乡土的深刻探索。我们从精神唤醒到队伍凝聚,从育人创新到课程深耕,始终坚信:农村学校既要对标先进,更需扎根乡土。如今,“弘毅”精神融入师生血脉,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育人品牌得以初显,四星创建稳步推进。但我们明白,突围没有终点,发展责任在肩。学校将继续以“弘毅”守护乡土根魂,以创新探索特色路径,为培育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