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5日
赓续“合”基因 书写“合教育”新篇章
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高飞
通州中专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服务通州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创造性提出“合教育”职教办学治校思想,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近三年,学校重点打造了三大领航工程——塑造“做人教育”德育品牌、构建“三生”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职业+”多功能体验中心,推进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融合教学等改革创新实践,不仅高质量通过省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省领航计划建设单位终期验收,更初步建成长三角地区富有影响力的职业学校。“合教育”的创新实践为县域职业学校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方案,学校荣获2024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年度学校”称号。
一、传承“合”基因,凝练“合教育”思想
通州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孙儆申办、次年招生的南通县立职业学校。1985年,通州恢复创办南通县金沙职业中学,也就是通州中专的前身。自创办以来,学校就秉承清末状元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办学理念,采用与企业和政府部委办局挂钩或联合办学的形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型人才,保证毕业生“学习好”“好就业”,办学吸引力一度超过地处乡镇的普通高中,通州职业教育也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合作为先,“合”字当头,多方协同培养适用人才,成为通州中专四十年发展历程上的制胜法宝。
所谓“合教育”,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类型教育发展规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和合”文化与本校“合”基因办学传统,以“努力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为愿景,系统整合职业教育诸要素、各环节,一体化协同推动办学主体与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路径、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指导、引领职业教育实现协同、系统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职教办学治校思想。
二、担当作为,探索“合教育”思想的通州新实践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说,“合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更是路径;是内容,更是方法;是文化,更是生态。其实质是致力于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合文化”,推行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做人教育”,实施德知技融通、校企行联通、课岗证贯通的融合教学,健全协同接力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一个集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技术创新、非遗传承、职业体验和社区教育等于一体的功能综合体,以及融会贯通的区域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具体实践包括:
一是打造校园“合文化”,浸润师生身心。从中华“和合”文化中汲取营养,赓续学校办学实践的基本经验,诠释“合教育”的内涵理念,建设“合文化”物态景观,提升师生文化认同感。
二是深化“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做人教育”,健全“三全育人”网络,试行五年制高职四五年级辅导员制度,优化育人机制。实施“三生”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意识与技能。开展“双十双百双千”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舞台。推进“证书置换与积分兑换”工作,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激发学生成长活力。
三是推进融合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职业发展适应性。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实现教学目标、情境、内容、过程、评价与企业生产任务“五融合”,提高学生岗位认知与适应性。开发80余门公选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针对通州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探索形成县域制造业基层精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持续为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赋能。为全方位保障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学校实施“古沙”三年行动计划,在专业、学生、教师三个生命主体领域提质培优,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四是建设功能综合体,服务区域融合发展。2017年开始,创办、成立通州技工学校、老年大学、工匠学院、社区学院、省级职业体验中心,打造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县域功能综合体,提高社会服务贡献度。
五是深化共同体建设,加快融入发展新格局。2023年开始,联合高职、本科院校与知名企业,成立“1+1+1+N”专业融合体,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牵头成立家纺专业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南通纤意产业学院”,成立“南通AI数码印花研究中心”,发布五年制高职家纺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产教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新生态。
三、继往开来,开辟“合教育”通州实践的新境界
面对人口变迁与产业变革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学校将继续深化“合教育”实践,以服务通州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国家“双优”学校为目标,继承、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工作部署,立足县域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定位,聚焦“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教育”和“举办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两大课题,聚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五金”新基建和共同体项目建设,聚合各方力量和资源,统筹兼顾办好综合高中、技工学校、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积蓄服务通州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为办好“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通州方案。
